餐饮文化

健人健智之“粥”篇

日期: 2013-07-19 信息来源:餐饮中心

 
健人健智之“薄粥”篇
北大的每个食堂里都有粥可卖,玉米粥、小米粥、白米粥、紫米粥等等,通常是早餐居多。北大有两处是一日三餐皆有粥可寻的,一处是松林包子铺,一处便是燕南美食餐厅。
松林的粥以白米为主料,辅以南瓜、皮蛋、肉、青菜等做成清淡爽口的薄粥。燕南的粥颇具特色,且杂以五谷,以慢火长时熬制。进到燕南主食档口,门上贴了一张十佳菜肴的宣传海报,师傅说这里的南瓜粥曾学生评为“十佳菜肴”,备受广大师生的喜爱。“南瓜粥是很有营养的!”
说到粥的营养,由古及今多有论述。中国是有着千年古文明的国度,农业文明也一度发达。中国最早种植粮食作物水稻和粟。
中国喝粥的历史很久远。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,也是世界美食大国。在中国四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,粥的踪影伴随始终。关于粥的文字,最早见于周书:黄帝始烹谷为粥。
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,2500年前始作药用,《史记》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(仓公)用火齐粥治齐王病;汉代医圣张仲景《伤寒论》述:桂枝汤,服已须臾,啜热稀粥一升余,以助药力,便是有力例证。
唐宋之后,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,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。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:夜饥甚,吴子野劝食白粥,云能推陈致新,利膈益胃。粥既快美,粥后一觉,妙不可言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作《粥食》诗一首:世人个个学长年,不悟长年在目前,我得宛丘平易法,只将食粥致神仙。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。

古人认为,多食粥是老年保健的重要方法,所以陆游有《食粥》诗日:世人个个学长年,不信长年在目前。我得宛丘平易法,只将食粥致神仙。像陆游这样爱食粥,还以粥入诗,这在古时并不鲜见。
  清人阮葵生《茶余客话》中录及几首粥诗,也颇有意蕴。他提及陈海昌相国喜欢吟诵明代张方贤《煮粥诗》,诗云:煮饭何如煮粥强,好同儿女细商量。一升可作三升用,两日堪为六日粮。有客只须添水火,无钱不必做羹汤。莫嫌淡泊少滋味,淡泊之中滋味长。阮葵生自己则有一首和魏松涛所作的《吃粥诗》,诗中云:香于酯乳腻于茶,一味和融润齿牙。惜米不妨添绿豆,佐餐少许抹盐瓜。匙抄饱任先生馔,飘饮清宜处士家。惟恐妻儿嫌味薄,十分嗟赏自矜夸。淘沙频汲井华清,不假酸咸杂鼎烹。暖食定应胜麦饭,加餐并可减藜羹。居然入口融无哽,不碍沾唇呷有声。客到但宜多著水,木瓢和罢瓦盆盛。
  说到吃粥,古今人都爱豆粥,赤豆绿豆,均可入粥,确有明显的保健作用。但豆粥要煮好,还要得法,于是诗人将煮粥之法写成诗,读来明明白白,有声有色。如宋代僧人惠洪,就曾写成《豆粥》诗,写的便是具体的烹法:出碓新杭明玉粒,落丛小豆枫叶赤。井花洗杭勿去箕,沙瓶煮豆须弥日。五更锅面沤起来,秋沼隆隆疏雨集。急除烈焰看徐搅,豆才亦趋回涡入。须臾大久传净瓮,浪寒不兴色如栗。食余偏称地炉眠,白灰红火光蒙密。金谷宾朋怪咄嗟,蒌亭君臣相记忆。我今万事不知他,但觉铜瓶蚯蚓泣。
  诗中说到了豆粥的原料、烹煮时间、火候,以及食者的感受,而且还没忘了引述两个食粥的历史典故。
  豆粥在古时还是节令餐桌上的重要角色。如宋时《乾淳岁时记》说:二十四日谓之交年,祀灶用花饧米饵,及作糖豆粥,谓之口数。这里提到的口数粥,也见于《武林旧事》:二十四日作糖豆粥,谓之口数。宋人范成大还作有《口数粥词》,他是这样歌颂这豆粥的:家家腊月二十五,淅米如珠相互煮。大杓撩铛分口数,疫鬼闻香走无处。馊姜屑桂浇蔗糖,滑甘无比胜黄粱。全家团栾罢晚饭,在远行人亦留分。襁中孩子强教尝,余波薄获与臧强。新元叶气调玉烛,天行已过来万福。物无疠年谷长熟,长向腊残分豆粥。
  人人都要吃上一口,甚至猫犬也不例外,所以有这口数粥的名目。口数粥也是赤小豆粥,同冬至粥一样,也是为了防治瘟病,并非仅为食味。

《煮粥》诗,作者是明·张方贤。诗云:
煮饭何如煮粥强,好同女儿细商量。
一升可作二升用,两日堪为六日粮;
有客只须添水火,无钱不必问羹汤。
莫言淡泊少滋味,淡泊之中滋味长。
近读周谷城先生题签的《钟国文化知识精华》—《檐曝杂记》中也引用了此诗。“好同女儿细商量”句商量”。其它各句与报上登载的完全一致。
此诗首联表达了“煮粥比煮饭好”的观点。颔联和颈联是“煮粥好”的论据:一节省,二方便。末联是全诗的真谛:淡泊明志。古人以勤俭、淡泊为美德,提倡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。“有客只须添水火”,与唐诗“寒夜客来茶当酒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晚清名僧敬安《客来》诗说:“客来无酒试新茶,淡泊莫嫌衲子家。”宋·朱熹有·次去探望女儿,刚好女婿蔡沈外出。女儿家贫,只以麦饭葱汤待父,深感惭愧不安。朱熹当即写诗安慰开导她:
汤葱麦饭两相宜,葱补丹田麦疗饥。
莫谓此中滋味薄,前村还有未炊时。
婿归,备受感动,以此诗作座右铭。
另一首较著名的食粥诗是陆游的《食粥》,被收入《陆放翁全集·剑南诗稿》。诗云:
世人个个学长年,不悟长年在目前。
我得宛丘平易法,只将食粥致神仙。
放翁为此诗写了题解:“张文潜有《食粥说》,谓食粥可以延年,予窃爱之。”按:文潜名耒,北宋诗人,“苏门四学士之一”。曾作《粥记·赠邠老》,劝人食粥自养,收于《宛丘集》。文中说:“今劝人每日食粥,以为养生之要,必大笑。大抵养生命、求安乐,亦尤深远难知之事,不过在寝食之间耳。”由此可见,陆、张均以吃粥为乐。
吃粥能节约米粮,又可治病养生,所以古往今来,地无分南北,人不论贫富,国人爱粥者比比皆是,而不仅限于潮汕一隅。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《大众粥谱》,称粥是“钟国人最喜欢的三餐主食之一”。这该是比较客观公允的说法。 
钟国人(汉族)食粥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。《周书》已有“黄帝蒸谷为饭,烹谷为粥”的记载。《说文解字》也有“黄帝初教作糜”之说。《札记·檀弓上》开始把粥分成“娘、粥之食”。《辞海》释饘(Zhan)为厚粥,“厚曰饘,稀曰粥”。可见粥食的兴起不会晚于周代。关于粥食,历代典籍医书记叙茫多,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。《札记》中有“仲秋之月养衰老,授几杖行,糜粥饮食”的记载。清人《老老恒言》载有粥方百种。《戒庵艺人漫笔》记有“神仙粥方”,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,屡试不爽。《普济方》说:“米虽一物,造粥多般……治粥为身命之源,饮膳可代药之半。”清光绪年问,黄云鹄编写的《粥谱》粥的品种多达247个。近年问世蛇《美食米粥百例经典》(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)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打240种。食粥之风。源远流长,历久不衰,地域宽广,蔚为大观。
关于食粥的故事,古籍也多有记述。有人食粥为乐,有人以食粥为苦。据说,唐“白居易在翰林院时,皇上赐队风粥,喝了一碗,口香七日。”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:“暇日咽碎米饼,煮糊涂粥,双手捧碗,缩颈而啜之。霜晨雪早,得此周身俱暖。”然而,更多的寒士,广大的贫民,长年累月餐餐吃稀粥、杂粮粥,甚至“瓜菜代”粥,有上顿没下顿,确实也是一种苦日子。宋秦观有诗云:“日典春衣非为酒,家贫食粥已多时。”据《宋史》记载,范仲淹少时家贫,日夜孜孜不倦勤奋读书,冬天太疲倦了就用冷水冼脸,粮食不够厂就吃稀粥度日。《红楼梦》作者曹雪芹中、晚年贫困潦倒,囚而有“举家食粥酒长赊”的涛句。总之,食粥的苦乐,皆因入因事而开,而非因地而异。
潮人称粥为糜(5),稀粥叫清(ga3)糜,特别稀的粥叫(CIO4)糜或渭饮(am2)糜。饭汤叫饮(am2),“大跃进”时期,潮汕民间流传着一个顺口溜:“得罪书记上兴梅,得罪炊事食滒糜。”那时公共食堂的炊事员权力确是不小的。潮州糜通常都比较粘稠,称得上“厚粥”,不像半流质的广州粥、北方粥。郑板桥所煮的“糊涂粥”,用潮州话来说,就是“滒饮糜”。这也许就是潮州糜“有别于外方”的一个特点吧!潮汕大米粥也称白糜。用大米混以其他粮食或食品的粥,都冠以掺入物的名称,如番薯糜、菜糜、芋糜、豆糜、鱼糜、肉糜、蚝糜,等等。这些糜,荒年町以疗饥,便于推行“糠菜牛年粮”或“瓜莱代”的政策,丰年可以精心烹调为美食。“食大麦糜口旦皇帝话”则成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流行语。
潮人食糜的习俗起于何时?黄挺先生在他所著的《潮汕文化源流》书十提出两点见解:一、“不会很早”;二、“很难考订”。但他认为“潮州人食白粥最早的记载”可见于元人李杲《食物本草》中苏轼的一段文字:“夜饥甚,吴子野劝食白粥,云能推陈出新,利膈益胃。粥既快美,粥后一觉,妙不可言也。”黄先生说:“吴子野,名复古,潮州人,是苏东坡的好朋友。北宋熙宁十年(1077)一月,两人在济南初次见面。吴复古对苏轼谈起处世养生之道。苏轼因此写了《论养生》一文。”此串距今920多年。可惜苏轼当时未曾写过与潮州人有关的食粥诗,否则其诗当会为潮人的饮食文化增辉添彩。
        联合国规定的长寿地区标准是每百万人口中有百岁老人75位,而在江苏如皋市的145万人口中,百岁老人已达到172位,90岁以上的老人更超过4000人!专家认为,这与如皋地区二粥一饭的独特饮食习惯有关,如皋百岁老人中有74%的人每天早晚吃粥,因为吃粥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,防止肥胖,有效抑制高血压、心脏病、糖尿病的发生。
明朝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,粥“又极柔腻,与肠胃相得,最为饮食之妙诀也”。医学界也公认,粥能补益阴液,生发胃津,健脾胃,补虚损,最宜养人。
清代文人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说:“见水不见米,非粥也;见米不见水,非粥也,必使水米融洽,柔腻如一,而后谓之粥。尹文瑞公曰:宁人等粥,毋粥等人。
北宋文人张耒《粥记》中所说“每晨起,食粥线大碗,空腹胃虚,谷气便作,所补不细,又极柔腻,与肠胃相得,最为饮食之良。
明·张方贤 《煮粥》诗:有客只须添水火,无钱不必问羹汤。莫言淡泊少滋味,淡泊之中滋味长。
简介
 
粥熬好后,上面浮着一层细腻、黏稠、形如膏油的物质,中医里叫做“米油”,俗称粥油。它具有很强的滋补作用,可以和参汤媲美。它有补中益气、健脾和胃、补益肾精、益寿延年及养颜的功效。
  1.容易消化。白米熬煮温度超过60摄氏度就会产生糊化作用,熬煮软熟的稀饭入口即化,下肚后非常容易消化,很适合肠胃不适的人食用。
  2.增强食欲,补充体力。生病时食欲不振,清粥搭配一些色泽鲜艳又开胃的食物,既能促进食欲,又为虚弱的病人补充体力。
  3.防止便秘。稀饭含有大量的水分,平日多喝粥,除能果腹止饥之外,还能为身体补充水分,有效防止便秘。
  4.预防感冒。天冷时,清早起床喝上一碗热粥,可以帮助保暖、增加身体御寒能力,能预防受寒感冒。
  5.防止喉咙干涩。对于喉咙不适、发言疼痛的人,温热的粥汁能滋润喉咙,有效缓解不适感。
  6.调养肠胃。胃功能较弱或溃疡患者,平日应少食多餐、细嚼慢咽,很适合喝稀饭调养肠胃。
  7.延年益寿。喝粥可以延年益寿,五谷杂粮熬煮成粥,含有更丰富的营养素与膳食纤维,对于年长、牙齿松动的人或病人,多喝粥可防小病,更是保健养生的最佳良方。[3]
  小贴士:高血糖患者谨慎食粥[4]?
由于粥消化较快,让血糖会突然升高;而且容易让高血糖患者在短时间内又感觉饿,从而导致继续食用其他食品。食物的摄入量过多会让热量增加从而引起血糖的忽高忽低。
 
李渔《闲情偶寄》
饭之大病,在内生外熟,非烂即焦;粥之大病,在上清下淀,如糊如膏,此火候不均之故,惟最拙最笨者有之。稍能炊爨者必无是事。然亦有刚柔合道,燥湿得宜,而令人咀之嚼之,有粥饭之美形,无饮食之至味者。其病何在?曰:挹水无度,增减不常为害也。其吃紧二语,则曰:“粥水忌增,饭水忌减。”米用几何,则水用几何,宜有一定之度数。如医人用药,水一钟或钟半,煎至七分或八分,皆有定数。若以意为增减,则非药味不出,即药性不存,而服之无效矣。
  不善执爨者,用水不均,煮粥常患其少,煮饭常苦其多。多则逼而去之,少则增而入之,不知米之精液全在于水,逼去饭汤者,非去饭汤,去饭之精液也。精液去则饭为渣滓,食之尚有味呼?粥之既熟,水米成交,犹米之酿而为酒矣。虑其太厚而入之以水,非入水于粥,犹入水于酒也。水入而酒成糟粕,其味尚可咀乎?
 
粥,俗称“稀饭”、“水饭”、“双弓”,是我国饮食文化的精粹之一,是我国特有的系列特殊食品。 
  粥,古无此字,本作“鬻”,又称为“糜”、“饘”和“酏”等。粥始于何时?汉代许慎《说文解字》记有:“黄帝初教作糜”。   
粥的文字记载见于各个历史朝代。汉代《社记﹒月令》:“中秋之月,养衰老,授几杖,行糜粥饮食”。唐﹒孟詄的《食疗本草》、孙思邈的《千金食治》、昝殷的《食医心鉴》、《唐玄宗开元广济节》、《宋太宗太平圣惠方》、《圣济总录》、《东京梦华录》及元代的《武林旧事》、《饮膳正要》,还有清代曹燕山的《慈生随笔》、黄云鹤的《粥谱》等都有有关粥的记载和论述。 
粥,曾是宫廷、官府中的帝后、嫔妃、达官显贵享用的美食,粥来调剂口味和平衡膳食。唐代皇帝曾赐粥白居易。《金銮记》载:“诗人白居易在翰林院做官时,才华出众皇帝赐他‘防风粥’一瓯,食之口香七日”。元孙国敕《燕都游览志》:“十二月八日,赐百官粥,以米果杂成品多者为胜,此盖循宋时故事。” 至清,且出现宫廷在雍和宫定点熬制腊八粥的场面。
 
粥,在宗教上又是一种虔诚的供品和寺僧的日常食品。《梦梁录﹒卷6》:“八日寺院谓之腊八,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,名曰腊八粥”。《东京梦华录》:“初八日, 诸大寺作浴佛会,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‘腊八粥’。”寺院僧众平时亦吃粥,且以击鼓为号。宋﹒苏轼《大风留金山两日》:“灊山道人独何事,半夜不眠听粥鼓”。大《华山寺》:“魂清骨冷不成眠,微晓跏跌听粥鼓”。 
粥,又是药膳食疗佳品。我国素有以粥养生、疗病的传统。据不完全统计,文字记载中的药粥方箋有千种以上。宋代诗人陆游在《食粥诗》中说得最为明白,诗曰:“世人个个学长年,不悟长年在目前,我得宛丘平易法,只将食粥致神仙”。  
粥,是最宜老人的食品。老人体内各器官的生理机能在逐渐衰退,消化力减弱,从现代医学观点上看,粥作为一种半流质食品,老人选用适合的粥品食用,可以调整食欲,有利于肠胃的吸收。  
粥,也曾是贫穷的象征。千百年前即有“日典春衣非为酒,家贫食粥已多时。”